詞條概要
文七妹,中國清末人。文七妹毛澤東的母親,待人寬容恭讓,節儉勤勞,深得毛澤東兄妹及鄉人的尊敬。1919年,毛母患淋巴腺炎到長沙治療,同年離開人世,葬韶山南岸。
人物生平
文七妹(1867―1919),湖南湘鄉棠佳閣人,文天祥後人,待人寬容恭讓,節儉勤勞,深得毛澤東兄妹及鄉人的尊敬。
1919年,毛母患淋巴腺炎,當時毛澤東在長沙讀書,得知消息,急忙趕回家把母親接到省城治療,住在長沙河西劉家台子蔡和森家裏。可是由於其他病症並發,毛母還是於1919年10月5日,因病離開了人世,終年53歲。葬韶山南岸。
名字辨析
根據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曆史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民代毛澤東填寫的《履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此前所稱的“文其美”、“文七妹”。她繼承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許多優秀品德,這些優秀品德,對早年毛澤東性格與觀念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祭奠母文
對母親的去世,毛澤東萬份悲痛,用淚和墨寫下了《祭母文》和兩副靈聯。其靈聯是:“疾草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這兩副靈聯,也深深地記述了毛澤東的母親平生對他的養育之恩,也由衷地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祭母文》稱:“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邇親疏,一皆複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頭腦精密,擘理分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書汝輩,各務為良。”
毛澤東《祭母文》全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隻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
不染一塵,身心表裏。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誌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以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相關事件
毛澤東的母親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稱文七妹。七妹十八歲時和毛貽生結婚,共生五男二女,但四個都夭折了,隻剩下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三兄弟。
作為普通的農村婦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務、撫養兒輩。她待人接物純樸善良、極富同情心。湖南韶山的文七妹不遜色於三太和孟母,養育出了新中國偉大領袖毛澤東。
文七妹18歲與毛順生完婚,先後懷過兩胎,都在繈褓中夭折。八年後毛澤東誕生,文七妹了不起,她采取了四項措施:一,讓毛澤東拜七舅媽為“幹娘”;二,替毛澤東向南嶽觀音菩薩許願,答應毛澤東長大成人後去還願;三,讓毛澤東拜“石觀音”為“幹娘”(所以毛澤東小名又叫石三伢子);四,自己吃“觀音齋”。
母親介紹
毛澤東的母親文素勤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典型的賢妻良母。對少年毛澤東來說,母親給他以謙和溫厚之情,為他日後成就偉業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母親,毛澤東十分敬重。關於他敬重母親的史跡,廣為人知,毛澤東曾在給同學鄒蘊真的信中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來到父母墓前,神情肅穆,深鞠三躬,充滿深情地輕聲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下山後,在參觀父母生前住過的臥室時,他又對身邊人員說:“我父親得了傷寒病,母親頸上生了一個包,穿了一個眼,隻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都不會死的。”毛澤東對父母的敬重與懷念,由此可見一斑。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