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5日,“2025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在上海舉行,主題為“千帆過盡 萬木春發”。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出席並演講。

什麽是新質生產力?李超指出,對應著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應該是傳統生產力,這源於中央的表述,發展新質生產力也不是不要傳統經濟。“從對應維度,中央已經給出了解釋,如果簡單理解就是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誌。”
他表示,對於全要素生產率這個概念,可以近似理解為科技生產力對經濟的拉動。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是否均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都在抬升?其實並不是,全要素生產率抬升在整個科技革命過程中時間非常短暫。
李超談到,預判這次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很有可能是人形。按照馬斯克馬克思的預測,全球有100億個以上的人形機器人需求,60%用於生活中,30%用在生產力,10%用在特種領域。60%用於生活中就走進千家萬戶了,這個機器人可以照顧老人、教育小孩、做飯、打掃房間,理論上除了充電是24小時工作的,可以解決人類很多的痛點。生產中有30%的應用,可以解決生產過程中很多危險的環節,人難以達到的環節,還有10%的特種領域。這樣一個巨大的需求很有可能抬升把全要素生產率抬升。
在他看來,這波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它的全要素生產率抬升跟第三次信息科技革命很有可能是反向的。他提到,信息科技革命是先快速地的普及先互聯網計算機普及的,也就是先把全要素生產率打起來,後麵的應用基本上是平的,而這一輪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前麵可能比較慢,最後拉起來得比較快。
2024年最重要的兩個會議顯示,市場要高度重視這個賽道。短期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本身的突破實際上一定要嫁接在千行百業裏麵,最終所有的賽道大家都用人工智能,實現產業智能化,其基礎是產業數據化。另外他提到,三中全會指出,一直到本世紀中葉的時間點很有可能就是新質生產力最後實現的點,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那個時候我們是一個偉大的變革。”
李超談到,從投資的機會來看,9月底的政策轉向看到了初步的風險偏好抬升,對小市值、對科技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的一些有產業趨勢的賽道就會形成投資機會,所以短期就已經形成了。從長期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必然的選擇,也是在當下大的國際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從投資的角度核心思考的賽道。“也希望這樣一個賽道能夠引領中國經濟更加高質量的發展,也會給大家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本文由錚錚有聲網发布,不代表錚錚有聲網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4k811.com/Jfqvu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