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神話園(大江之濱塑造“屬於人民的藝術”)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屬於人民。讓雕塑走出工作室,來到天地間、人群中,與之交融、與之互動,其價值便得到了充分體現。

大禹神話園(大江之濱塑造“屬於人民的藝術”)

20年來,我因城市建設的需要與武漢江灘聯係在一起,在這片自然生態與人文氛圍深厚的區域,參與城雕建設、施展藝術才華,成為難得的機遇,也是值得一輩子回味的幸事。

精準還原、體現趣味

重現老粵漢碼頭商賈繁榮盛景

2002年,郭雪參與漢口江灘碼頭文化廣場雕塑園的創作。 本人供圖

2002年,漢口江灘防洪及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即將建設,邀請我參與漢口江灘碼頭文化廣場雕塑園的創作。根據當時的規劃設計,我們要在這個待建廣場上創作場景雕塑,凸顯武漢碼頭文化,還原多年前粵漢碼頭商賈繁榮的盛景。

接到這個任務,我驚喜又興奮,能把武漢獨特的曆史文化就地“重現”,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兒,也是藝術工作者難得的創作機遇。

萬事開頭難。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再現老武漢的碼頭情景、各類人物、市井風俗?為此,我在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那些日子,我經常進出各類文史單位和檔案館,廣泛查閱資料積累形象素材,然後回到工作室繪製草圖。當時沒有電腦,所有資料都是一張張紙,我的工作台上各類資料、稿紙摞得高高的,如同一座座小山。

就這樣,創作準備與構思耗時一年之久,接下來的是雕塑製作,這個過程也充滿了挑戰。

因為完成的是一組組寫實雕塑,並且要和江灘景觀融為一體,具有親和力、情趣感,能夠與市民遊客產生互動。為此,我細致琢磨作品中每個人物的表情、動態,盡可能生動傳神,同時注重場景營造和細節再現,讓雕塑成為可觸可感、可賞可思的文化景觀。

我結合漢口碼頭的重大曆史事件,並根據位置需要選取了十多個漢口碼頭工人的日常勞動、生活等內容予以表現。作品《大戲台》以浮雕為背景結合圓雕加以強化,從而在整體環境上營造出充滿曆史感、文化感和碼頭文化的場麵。其他作品如《放簽》《漁翁》《下碼頭》《洋人》等形象,增加了人們對武漢過去城港文明的進一步了解。

漢口江灘碼頭文化廣場雕塑園《大戲台》局部。 本人供圖

整個創作過程曆時一年半,當所有作品完成亮相時,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它們不僅與江灘生態渾然一體,更有大量市民或駐足觀看,或競相拍照……我想,這應是對我這些年付出的最好反饋與回報了。

深入研究、尊重曆史

節點式展示中俄萬裏茶道曆史風貌

漢口江灘“萬裏茶道”文化園雕塑內,經常吸引遊客駐足互動。 本人供圖

2018年初,我再接重任,參與漢口江灘“萬裏茶道”文化園雕塑創作,展現“萬裏茶道”文化,再現東方茶港盛景。

中俄萬裏茶道形成於17世紀,是繼絲綢之路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19世紀中葉,中俄萬裏茶道由漢口出發,一直通向遙遠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以雕塑的形式再現這段曆史,不僅能為江灘增添新的文化內涵,也將成為新的以江灘為窗口,生動宣傳武漢的城市名片。

我再次懷著熾熱的創作激情,投入了新的奮鬥曆程。接下來就是查閱各類資料、找專家、跑檔案館,我又一次沉浸在曆史的海洋中搜尋、思索,為藝術創作尋找切入點和突破口。

“萬裏茶道”文化園的設置,選擇以漢口江灘蘭陵路閘口為入口,作品在蘭陵路閘口內與三峽石廣場間公園綠地中,按照萬裏茶道線路脈絡及其橫跨中、蒙、俄三國的特點,巧妙地借用現有綠地和道路進行線性布局,整體脈絡分明、形式多樣,色彩豐富的萬裏茶道圖景曆曆在目。

按照線路設計,園區景觀共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萬裏茶道”文化園入口——“順豐茶棧碼頭”牌坊、“萬裏茶道”景石設置、茶港文化主題雕塑“擔茶人”、《茶港繁盛圖》。

藝術園區內有座“擔茶人”雕塑,其創作原型取自武漢1893年5月20日發行的第一套郵票《擔茶人》。“擔茶人”形象作為郵票圖案,在早期郵票中僅漢口獨有,這也從側麵反映了當時漢口茶市盛極一時的境況。

20多米的《茶港繁盛圖》浮雕,內容有運茶挑夫、看熱鬧的行人、俄商、買辦、中方官員等各種人物在茶港你來我往的繁盛圖景。除了武漢往事,我還在文化園中以“江河風波”“穿越中原”“駝鈴聲聲”為主題,再現了因茶而興的烏蘭巴托、中俄最大陸路口岸恰克圖、茶葉貿易“首都”莫斯科和萬裏茶道終點聖彼得堡的地域特色和曆史故事。

在漢陽江灘,我還與創作團隊參與完成了大禹神話園的創作,其間曆時三年,留下《大禹治水北方神話故事》大型高懸浮雕、《九尾狐說親》等係列圓雕。作品展現了遠古文化特有的瑰麗、浪漫、神秘、深邃的特質。

郭雪參與創作的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鳥瞰圖。 本人供圖

郭雪參與創作的《大禹治水北方神話故事》浮雕局部。 本人供圖

現在,隻要有空我就會來江灘走走看看,這裏風景如畫、環境怡人,早已成為武漢市民與外地遊客的打卡之地,也是武漢市少有的景觀樂園。看到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在各類雕塑前留念拍照,感到自己當年所有的努力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個城市的形象標誌,不僅對藝術家有著嚴格的要求,完成的作品也要有著很高的水準,作品既要體現藝術性,並且貼近生活,被人們接受和欣賞!為一個城市和多數民眾留下共同的曆史記憶並非易事,我一直在努力,感謝武漢江灘這些年給予我的舞台與機遇,也期待與江灘的下一次藝術邂逅。

口述:雕塑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湖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郭雪

(整理: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通訊員向麗華)

【編輯:趙可】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