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券業行家
兩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錯,都是的鍋?
是巧合嗎?同一天,兩家上市公司發布的公告,出現了同樣的“筆誤”。想來想去,這可能是保薦機構中信證券的原因……
雷同筆誤
因為種種原因,上市公司變更保薦代表人,公告數量並不少。春節節後開市僅過了13個交易日,上交所已有19條變更保薦代表人的公告;深交所則是26則,其中2月18日就有7則。

瀏覽之下,行家發現(000531.SZ)和(301373.SZ)的公告,頗有些“雷同”。
廣州恒運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穗恒運A)的公告載明,中信證券為公司2022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的保薦人,保薦代表人為李威先生和胡彥威先生。鑒於李威先生因工作變動,不再負責公司的持續督導工作,中信證券委派保薦代表人廖俊民先生接替李威先生負責後續的持續督導工作,相關業務已交接完畢。
廣州淩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淩瑋科技)公告載明:中信證券為公司創業板首發上市保薦機構,原指派蔣向先生和李威先生為持續督導保薦代表人。現因李威先生個人工作變動原因,不再負責公司的持續督導工作。為保證公司持續督導工作的有序進行,中信證券現指派廖俊民先生(簡曆詳見附件)接替李威先生擔任公司持續督導工作的保薦代表人,繼續履行相關職責。
一言以蔽之,換人了。
然而,兩份公告附帶的廖俊民的履曆,雖然不是完全一致。但在同一位置出現了相同的筆誤——“中信證券股份有公司”。


可能真相
公開信息顯示,穗恒運A是老牌國企,早在1994年便在A股上市;而淩瑋科技則是在2023年敲鍾的次新股。要說兩家上市公司“不約而同”的出錯,這概率是不是……
那麽,“筆誤”的真相,最有可能是:中信證券提供的原始通知函中,就沒有寫對自家公司的名字。而兩家上市公司也是“看都不看”,直接複製並發布在了各自的公告中。
說來,公告文件的“筆誤”,的確算不上“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隻是,“真實、準確、完整”的承諾在前,“貼臉輸出”的“瑕疵”,有些“膈應”。
而在今年年初,行家曾留意到中信證券簽署的青島青禾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青島青禾)IPO文件中存在筆誤。
都說“以小見大”,模板套用的內容尚存錯漏,在財務核查、法律盡調的嚴謹性,是否會引起質疑?長此以往,外界也會對中信證券的專業能力和工作嚴謹性產生質疑,損害其在投行領域的專業形象。
新老交替
時隔一周,兩家上市公司似乎還沒有發現公告的“筆誤”。而中信證券方麵,也沒有完成執業崗位變更或是離職注銷流程。目前,李威依然出現在中信證券保薦代表人列表中。
履曆顯示,李威早年任職於;2015年11月登記執業於中信證券,2017年6月取得保代資質。其名下6單項目——(603390.SH)2019年首發項目,(000932.SZ)2020年可轉債項目,(300620.SZ⠯020年和2024年非公開發行項目,以及前述淩瑋科技首發上市和穗恒運A非公開發行項目。自注冊製實行以來,共有4單項目,至今沒有撤否記錄,也沒有任何處罰信息。


而接替其任職的廖俊民,資曆較淺:他於2019年7月首次登記從業,2024年6月剛剛成為保代。除本次接受的項目外,此前未有簽單信息。作為保代新手,甫一執業便需承接兩大督導項目,側麵反映中信證券保代隊伍的新老交替壓力。

事實上,中信證券的保代人員,也在逐漸更迭。
2023年底,中信證券共有633名保代,為行業第一,較行業第二中信建投(592名)多出41位。2024年內,中信證券至少有46名保代新增登記執業,但保代數量卻下降至630名,與中信建投(593名)的差距縮小至27名。
行家查看了近期中信證券簽署並公開發布的投行文件。簽字人員除了保薦代表人外,還有保薦業務負責人身份簽字的高管孫毅先生,以及內核負責人朱潔女士。據中信證券2023年報,孫毅的稅前薪酬高達406.72萬元。
投行考驗
行家翻查了今年以來滬深兩市有過更新的IPO項目:中信證券在深交所有1單成功,2單終止(撤回),1單終止注冊;上交所1單過會,1單提交注冊,1單終止。與其投行地位相比,新的項目數量似乎並不多。
另據媒體援引Wind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輔導備案登記受理企業共計386家,同比減少約35%。、中信證券和數量最多,分別為36家、34家和25家。考慮到國泰君安完成吸收合並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在儲備項目方麵,也失去了行業第一。
業務量下降的同時,投行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這也倒逼各家券商對執業質量與風險控製更為嚴苛。
對中信證券來說,如何平衡業務拓展與質控管理,將成為考驗其行業領導地位的關鍵。而對於投資者而言,此類“低級錯誤”的頻繁出現,或許正是觀察投行業務成色的另類風向標。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