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物格而後知至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物格而後知至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是什麽意思?
格物致知格物:把“物”字與“格”字聯合在一起,湊成一個名詞,叫做“格物”,並非完全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換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隻要在孔子的孫子、曾子的門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顯的解釋,如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由此可知盡人之性,還隻是自我“內明”學養的一段功夫。進而必須達到盡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內聖外用的學問。格物致知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一。語出《禮記ⷥ䧥:“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鄭玄注:“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翻譯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翻譯:認識最真的本心。通過伏滅革除內心不好的私欲、物欲。原句出自於《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白話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
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經朱熹重新編排後,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文章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儒學經典的奧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