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296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文/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褐
我們認為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係列政策組合,標誌著中國宏觀調控進入“需求側改革2.0”新階段。這一政策創新既立足短期穩增長,更著眼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布局,將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首先,此次財政擴張突破傳統基建投資路徑,大力提振消費,將消費作為主攻方向,展現出決策層對經濟規律的深刻把握。相較於傳統刺激手段,消費端發力能更直接激活經濟內生動力——相關研究表明,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每提升1個百分點,有望撬動GDP增長0.3-0.5個百分點。這種“財政資金引流+消費市場蓄能”的創新模式,既破解了傳統基建邊際效益遞減難題,又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了市場牽引力。
其次,消費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革命。擴大內需,絕非是對消費領域的簡單需求刺激,而是構建“消費升級-技術創新-產業躍遷”的飛輪效應。以新能源汽車置換補貼為例,每萬元財政補貼或可帶動車企研發投入增加8000元,這正是新質生產力的孵化路徑。我們認為,這種需求側創新驅動有望使數字經濟占比進一步提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抬升。
最後,市場或將迎結構性機遇浪潮。資本市場應重點關注三大新質生產力賽道:一是算力與大模型帶來的生產力革命,這將有助於經濟生產率進一步提升;二是消費科技融合領域,智能終端、AR/VR設備製造商有望受益需求爆發;三是現代服務產業鏈,智慧物流、數字文娛等新型基礎設施運營商有望迎來價值重估。
總結來看,此次政策組合拳的深層價值,在於打通了“消費提質-創新加速-產業升級-收入增長”的良性循環。這種以需求升級牽引供給變革的路徑,既避免了傳統刺激的副作用,又為高質量發展構建了可持續動力係統。我們預期,該政策框架有望推動2025年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幅提振市場信心。
風險提示:本材料所載信息不構成對買賣任何證券或提供任何投資決策建議的服務。該等信息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投資者應當對本材料的信息進行評估,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我們對所載材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材料所載內容僅為該資料出具日的信息,後續可能發生變更。未經授權禁止第三方機構或個人以任何形式進行商業用途的傳播、剪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