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有各自的不尋常。
2024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大盤跌破3400點,下跌1.63%,上證綜指收於3351.76點,這一年給公募基金發展曆程中留下極為濃重的一筆。
全年上證指數上漲12.67%,滬深300上漲14.68%,而代表主動權益基金的偏股基金指數收益為5.04%,繼2023年之後,連續三年跑輸大盤。
公募基金核心重倉行業消費、醫藥等今年的整體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
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有21個行業在2024年跑出正收益;
漲幅前五的行業分別是銀行(34.39%)、非銀金融(30.17%)、通信(28.82%)、家用電器(25.44%)、電子(18.52%);
跌幅前五的行業分別是醫藥生物(-14.33%)、農林牧漁(-11.58%)、美容護理(-10.34%)、食品飲料(-8.03)、輕工製造(-6.01%)。
從行業上看,今年最亮眼的當屬紅利資產,中證紅利低波指數全年上漲17.84%,實現絕對領跑。
從風格來看,在“9ⷲ4”政策轉向前,價值是市場的第一主線,但四季度以來,科技成長更為占優。
繼去年基金行業規模在首次超過銀行理財後,2024年公募基金資產規模5次刷新曆史紀錄,於9月底,管理總規模達到32.07萬億元,再創新紀錄。
從具體的公募基金發行來看,2024年新成立基金共1143隻,發行總份額、平均發行份額較2023年均有所提升,投資情緒有所回暖。
但依然沒有出現爆款,年內發行規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規模僅28.48億元,是12月24日發行的由嘉實劉傑、陳黎明共同管理的嘉實紅利精選。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E”軍突起,A500成年度爆款,今年三季度末,被動投資基金持有A股市值曆史上首次超越主動權益基金的持倉市值。
且核心寬基ETF規模持續突破曆史紀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一度突破4000億元,截至年底已有6隻ETF產品規模超過1000億元,還有兩隻呆在規模超900億的“千億俱樂部候選席”。
我們照例做了年度盤點,一些重要信息和數據還是需要關注下:
1、公募基金的年度冠軍競爭在數字芯片與北交所兩大主題中反複橫跳。
但12月8日以來,北交所指數持續下行與數字芯片指數的持續上行拉開差距。截至聖誕節前夕,北交所主題基金已經退出公募基金前十排名,大摩數字經濟以超第二名近20%的業績差,提前鎖定勝局,依舊是極致風格成就的最終贏家。
2、主動權益基金陷入了“越漲越贖”的處境。
截至2024年三季報末,主動權益基金總份額為3.24萬億份,與上季度相比減少了1092.28億份。華商周海棟、工銀瑞信杜陽等基金經理業績表現良好,基金份額持續下降。
3、聰投TOP30基金經理中,建信基金薑鋒與中庚基金經理丘棟榮離職;中泰資管薑誠、大成劉旭、景順長城鮑無可不僅抗跌且所有在管產品均表現上乘;易方達陳皓、景順長城劉彥春、華富劉啟明、交銀何帥、廣發李巍等今年業績不太理想。
4、不少投資人最近分享了自己對2025年的市場展望,包括中泰資管薑誠、招商朱紅裕、大成劉旭等。
以下是詳細分析:
主動權益年度TOP20,第一名遙遙領先
根據今年以來的業績回報,我們將排名前20的主動權益基金羅列了出來。(主要針對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有重複份額的僅保留A類)
但截至12月30日,排名第二至第十位的基金,在收益率上仍未拉開太大差距。
(注:2024年最後一個交易日,TMT板塊遭遇大幅回調,、等核心重倉股的股價出現較大調整,也為冠軍基以外的基金業績最終排名帶來更多變數。)
細看全市場業績排名前五的基金重倉股,從細分行業看,不難發現有很明顯的同質化。
通信設備是前五名基金的共同選擇,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30日,今年以來上漲62%的中際旭創是前五強基金的心頭好,漲超80%的,以及分別大漲117%、144%的、新易盛等分布在其不同的重倉股中。
今年以來上漲47.86%的數字芯片指數成分股,也是這些基金重倉選擇。
同質化的持股使得12月以前,這些基金之間的業績差距極小,但最後一個月,不同獨家重倉股的發力拉開了彼此的差距。
大摩數字經濟重倉股,占基金淨值比4.64%,截至12月30日,12月累計漲幅高達62.54%。
在最後兩個交易日,突然闖入三強的德邦鑫星價值基金,也得益於其獨門重倉股的爆發,12月單月累計漲幅51.91%,占基金淨值比4.66%。
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不少排名靠前的基金產品規模增長卻差強人意,反而出現了規模縮水和清盤的風險,隻有冠軍基金保持了一定的吸金能力。
據最新季報顯示,大摩數字經濟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基金規模為17.36億元,較2023年底(1.96億元),規模上漲15.4億。
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由財通金梓才所管理的財通景氣甄選基金,三季度規模反而縮水1.24億。
金梓才在管基金共7隻,五隻基金進入主動權益基金TOP20,其中三隻產品進入TOP10。
這一業績表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9ⷲ4”行情以來的反彈。
僅9月24日當天,金梓才管理的財通集成電路產業就以超8%的漲幅位列主動管理市場第一;截至十月底,其管理的多支基金上漲超40%,組合彈性來自於TMT,超配海外算力板塊。
此外,排名第五的國融融盛龍頭,規模也大幅下降,從年初超20億元減少至三季度末的7.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冠軍基與業績排名最末的基金之間,業績相差110%!
周博洋管理的金元順安優質精選,曾被視為金元順安元啟平替的,但從實績來看,跟元啟差了十萬八千裏,在今年勇奪倒數第一。
而金元順安元啟以近五年281.08%的收益回報(截至2024年12月30日),穩坐主動權益基金第一。
有意思的是,在倒數TOP20中,多隻重倉電子的基金並未取得好成績,哪怕買到了“團寵”的中際旭創。
可見極致風格下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中泰資管薑誠、大成劉旭、景順長城鮑無可,在微觀處積極有所為
TOP30基金經理中,建信基金薑鋒與中庚基金丘棟榮在2024年六、七月先後離任。
截至12月30日,28位基金經理在管的152隻基金(隻保留A類)中,今年以來有118隻取得正收益,其中20隻基金跑贏滬深300。
2024年新入選聰投TOP30的三位基金經理中泰資管薑誠、大成劉旭、景順長城鮑無可,是今年TOP30中最亮眼的存在。
這三位基金經理的表現充分說明了,不管宏觀層麵充斥怎樣的信息和情緒,但微觀處積極有所為。
尤其是從長期表現來看,劉旭與薑誠近五年的業績平分秋色,均超110%,但從回撤來看,始終高倉位的薑誠略遜一丟丟。
而近三年鮑無可所有在管產品業績絕對領先,則離不開他配置的一攬子高壁壘、低估值且分紅較高的標的。
“9ⷲ4”市場大幅上漲後,三位基金經理的表現出現差異。
鮑無可所重倉的資源板塊在今年走出了一段先揚後抑的過山車行情,煤炭指數四季度以來下跌7%,疊加港股市場的回調,其在管產品業績出現回調。
再加上其組合進攻性較差的特點,鮑無可在9月底的這波大漲中未收獲更多驚喜,業績略有落後。
基於鮑無可長期持有的持倉特點,結合行業走勢來看,四季度鮑無可持倉變動不大,依然是穩紮穩打地獲取傳統行業中的長期價值與分紅。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三個季度隨著市場情緒的持續低迷,鮑無可在管產品在三季度迎來贖回潮,規模下降15.62億。
組合彈性較強的薑誠,四季度以來受益於房地產、家用電器的上漲,其所管理的中泰紅利優選一年,以今年以來超33%的業績位列所有TOP30基金經理在管產品第一。
房地產問題是當前宏觀經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政策暖風所在。
而在薑誠的持倉裏麵,地產也並不陌生。
早在2021年,薑誠就開始持有萬科和中國海外發展,2023年上半年,薑誠清倉萬科,買入,對股價一路走低的中國海外發展逢低增持,三季度將華潤置地在中泰興為中買進前十大。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報,、華潤置地、保利發展分別位列其在管基金重倉股第六、第八、第九。
薑誠看房地產企業更看重其盈利水平,他表示房價的走勢對於地產價值的直接影響不大,地產開發業務會越來越像製造業。
而看製造業企業,就是看能不能製造出有差異化的產品,在薑誠看來,地產顯然有這樣的機會。
劉旭在管產品業績僅次於薑誠,從公募FOF的最新持倉數據來看,其所管理的大成高新技術產業A都是核心品種。
選擇足夠優秀且買在“保值期”的公司,是劉旭長期優秀業績與回撤控製較好的原因。
從重倉股來看,在過去持續為劉旭帶來超額收益的機械設備與家用電器,依然是劉旭主要的業績來源,尤其是家電三巨頭,今年以來漲幅均在40%左右。
在即將邁入自己投資生涯的第十年,劉旭計劃修改大成高新技術產業的基金合同為未來更長的時間打開空間。
另外,排在最末位的是易方達陳皓所管理的易方達港股通成長,今年以來收益-10.13%,主要原因在於港股市場的年底的大幅回調,其港股資產占基金淨值比77.79%。
“躺平”在白酒上的劉彥春,在9月底的暴漲中組合呈現出更強的彈性。
但在近兩個月的市場震蕩中,在管產品回吐了大部分收益,所有產品負收益收官。
今年比較難受的還有以泛科技和大醫藥作為核心方向的華富陳啟明。
雖然沒能在今年取得正收益,但以其代表產品華富價值增長為例,細究其業績歸因,據基金中報所示,在計算機、汽車、生物醫藥、電子行業上取得了超額收益。
短期的不如意在情理之中,長期投資不走形更難得
TOP30榜單中少有追熱點的選手,所以從一兩年的短期業績來看,表現在市場中顯然不夠有競爭力,但是投資更需要長期視角。
在主動權益投資極為艱難的三年中,虧損是投資常態,但依然有很多基金經理仍在創造驚喜,這也是聰投做“TOP30”的動力與意義。
拉長時間來看,近五年周海棟管理的華商新趨勢優選收益173.94%,位列全市場主動權益基金第六,截至2024年12月30日,今年以來收益9.71%。
“9ⷲ4”反彈以來,周海棟六隻在管基金反彈均不弱,普遍漲幅在15%以上,表現最好的華商新趨勢優選在這一個多月上漲超20%。
連續6年的正收益讓周海棟在2023年管理規模增加超110億元,但今年以來在管產品出現淨贖回,華商新趨勢的基金份額在三季度從11.68億下降到10.26億,但受基金淨值反彈的影響,這在管總規模變化並不大。
同時變化不大的還有他基於周期與概率的投資風格,“一半周期,一半成長”的持倉,讓他在快速輪動的市場風格中遊刃有餘,既不被市場拖累,也有良好的彈性跟上市場。
不同於周海棟的複製策略,工銀瑞信杜洋在管產品持倉風格也各不相同,長期業績表現最好的工銀戰略轉型重倉持有銀行、地產、建築等傳統行業,這些傳統行業在今年跑出了阿爾法。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重倉的新能源為其長期業績打下了豐厚的基礎。
近三年杜洋堅持持倉行業分散且均衡,在風險較大、局勢不明朗的時候適度降低倉位,以減少組合的風險暴露,三季度股票倉位由91.75%降至86.41%。
典型的成長股選手楊銳文,深耕科技行業多年,在AI當道,數字芯片、應用概念瘋炒的市場中,依然保持清醒,組合中並沒有TMT行業“團寵”。
楊銳文仍然堅持選擇投資在一批最具競爭力、成長空間且估值具有安全邊際的企業,憑借企業紮實的基本麵和持續的成長來支撐組合的信心。
此外,聰投長期關注的中生代基金經理交銀楊金金,其代表產品交銀趨勢優先,雖然近三年略虧8.67%,但截至2024年12月30日,近五年收益165.98%。
拿得最重的電力股和黃金股今年均有不俗的超額收益。但在黃金股迅速上漲的同時,楊金金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減持。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微盤神基金”元順安元啟,在二月初的量化巨震中遭遇大幅回調,但不過一月時間,於四月初修複回撤,但從其重倉股來看,持倉風格從微盤股轉向中大市值。
對此繆瑋彬僅表示,在股票和行業選擇上加大對持續盈利能力表現良好的公司的配置力度,並未有更多說明。
截至2024年12月30日,今年以來金元順安元啟僅收益6.64%,顯著跑輸大盤。
幾位投資人的2024年展望
薑誠在年度總結的直播中被問及給2025年的建議,他的回答很是熟悉,“永遠要有耐心,不用糾結於2025年是牛市還是熊市,長期賺錢不需要牛市,少看行情,多看書、少做交易、多旅遊。”
此外,劉旭在持有人大會中對2025 年的看法更為質樸,在未來更加複雜的背景下,要選到那些能夠持續創造回報的公司,投資的難度和複雜程度肯定更大。
在這一階段下,怎麽做好自己的事,找到值得去投資的標的與持有人共同持有,是更重要的。
招商基金年度策略會中,朱紅裕展望2025年,權益市場依然是相對有吸引力的。
在消費、資源、公用事業等高ROE板塊中,尋找商業模式穩定、高壁壘高質量公司合理估值定價的機會。
在中遊製造、醫療保健、信息科技等成長類板塊中,關注經營周期拐點及產品技術升級因素帶來的估值盈利雙擊的投資機會。
還要密切關注內需相關板塊,從確定性和估值修複空間兩個方麵把握投資機會。
還可以關注產能周期有望拐點向上的行業以及貿易壁壘提高背景下的“亞非拉”出海機遇。
寫在最後
去年底時我們說,2024年會有一些超預期,當時悲觀情緒當道。
2024年市場表現確實超了很多預期。包括在ETF大趨勢下主動管理的暗淡無光。
截至2024年12月30日,今年以來幾位一直在跟蹤的老將收益堪堪為正,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1.67%,蕭楠管理的易方達消費行業4.30%,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2.51%……
但三年以來業績仍在-30%上下,要想給三年前進入的持有人賺錢還有很長的路走。
想說,還可以多點耐心拉長時間看,尤其是一些動作不變形,且狀態在慢慢變好的投資管理人。
像張坤,確實定力可以。在堅守優質龍頭企業的同時,也會對行業、個股做適時的調整,而且是匹配自己的框架的。
想說,在2024年暗淡的主動投資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在被動投資越來越主導的市場中,獲得超額收益的能力更顯難能可貴。
均值回歸的信仰會體現在很多地方。2025年,且期待呢!
本文由聰明伶俐網請回答2025:短劇還會繼續火嗎? 聰明伶俐網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史上最霸氣5A景區:混搭全球養殖雞狗,凱旋門宙斯神廟全都有”